貝润浦为何被赞誉为送子观音
贝润浦和中国著名科学家同受中国科协表彰
最著名出色的科学家,一定善于用通俗易懂,趣味横生、联想比喻、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一连串枯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演变为百读不厌的奇妙故事,向广大名众介绍专业领域的技术成就和应用方法,最大范围输益于人类。
能将科学技术内容写成文学、文艺作品的学者,称为科普作家。文革以后的八十年代,科技文化逐渐复苏,中央十分重视科普创作的繁荣,这是提高全民科学水平和推进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当时,一些著名的权威科学家都担当起活跃科普的重任,在医学药界,贝润浦则是个闻名全国的名医兼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协委员。他学贯中西,才思横溢,文笔奇趣,信手成章。他的文章,中医爱读,西医爱读,科技界的学者也爱读,老百姓更爱读。当时,从文汇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新民晚报、科技日报各大主要报刊和港澳一些大报,到科学生活、大众医学、科学画报、家庭医生、大众健康、科学浪花、科学24小时、开卷有益、科学博览等100多家科普杂志,都登载过贝润浦的医学科普文章。
名医史话
名医贝润浦与《文汇报》的『文汇论坛》〔二〕
贝润浦在《文汇报》头版的『文汇论坛』上发表署名文章〝名中医并非一定要老〞后,声名远扬,
许多国内外报刊纷纷上门约稿,贝润浦络续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科技日报》、
《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以及日本、韩国、香港地区的著名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作品。
87年初,贝润浦在一次全国性中医药战略调研会上作中心发言时提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
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的人类财富,它以独特的视角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抵御
疾病、维护健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是当代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是以
中国医学特色和理论为主导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对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中医药产业是
我国具有原创性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时值改革开放,为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发展完善中
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
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和
战略实施,在舆论上旗帜鲜明的引导尤为重要。
经领导和专业权威高层反复研究选择,这个国际舆论上的导向重任又落到贝润浦医师的肩上。1987年
4月6日星期一,《文汇报》头版的『文汇论坛》上再次发表了署名贝润浦的文章〝伟大的中医药应当更加伟大〞。
贝润浦在文章中例举中医药和针灸在国际上屡显奇效的事实后,指出:外国人为什么会如此信任中医?
主要是中医事业已经取得举世嘱目的成就。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策支持,旧中国取缔中医的法令早就使中医夭亡
了。中医药能在世界各国存在发展和受到民众欢迎,关键是疗效和社会需求。国外的中医,也十分祈望国内中
医事业的兴旺发达,他们的经历显示,当地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往往看中国对中医的态度,他们把中医和中国
连在一起了。
文章强调,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宝贵的学术经验和秘方,
这是有些国外学者极力想研究的宝贝。中医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研究生命的医学,现在仍然应该根据中医的传统
特色,结合现代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中医,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目前,国外在研究中医诊断技术和中
药药理方面已有较高水平,但在研究中医理论和治病经验方面还难以望我项背。所以,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一定
要有自已的思路和特色。
贝润浦在文章中还指出,我国中医要在国际上保持中心地位,还要适应国际上的竞争。有的外国中医正在
向中国中医提出挑战,争抢中医的国际权威地位。中医的发源地在中国,我国的中医事业,岂能甘落人后?伟
大的中医药应当更加伟大!文章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在上海举办了我国第一届大型的中医药国际
学术交流会,贝润浦负责大会秘书处的工作,并负责大会学术论文的审阅。
从此,贝润浦在中医药事业上的担子更重了,被推选为上海中医界最权威的上海市科委中医药专业委员会秘书
长,并被任命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副馆长兼上海市中医药科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妇科和生育研究中心主任,
又被聘为国内外几十家医学刊物的名誉主编、编委和顾问。
名医史话
名医贝润浦与《文汇报》的『文汇论坛』〔一〕
提起上海出版的《文汇报》,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它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当代社会和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汇报》主流、高端、权威、亲和,是
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日报。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文汇报》曾经有非常辉煌的
历史,发行量达到了每日一百七十万份,在拨乱反正期间,报纸宣传一些思想改革的总方针,是政府
方针政策的喉舌,意识形态思潮的风向标,特别是科技界、文化界的精英和领军人物在报纸上发表的
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文汇报头版发表的文章可谓一掷千金,指点大局;而首版的社论和论坛更是众人瞩目,至于以个
人真名实姓在文汇论坛上发表署名文章,更是凤毛麟角,举足轻重。时当八十年代中期,拨乱反正,
百废待兴,特别是最具中国医学特色的祖国医药,名老中医相继故世,珍贵文献遭文革破坏,学术萎
缩,中医事业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情况相当严重。卫生部和上海的领导以及中医、中西医学术界权
威层决定要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上发表振兴中医事业的有说服力的文章。
此重要政策性文章请谁写?而且文章必须才思敏捷,笔风犀利,思路新颖,见解独特,特别要文
采飞扬,独具一格。几经研究讨论,众望所归,并经名老中医一致推荐,由当时的上海中医权威
贝润浦主任医师撰写。贝润浦一天就完成文章交稿,题名〝名中医并非一定要老〞。有关领导传阅后
一字末改,一致赞许,交由《文汇报》发表。《文汇报》编辑、主编审阅后也一字未改同意立即见报,
并觉得此文政理文笔俱佳,独显风采,决定以『文汇论坛』名义登在《文汇报》头版。文章定论后,
发表时如何公开署名又是一番热议,按当时惯例,报纸社论、论坛的重要文章多出自众人之手,署名
也多借意,而此文系贝润浦一人撰成,署真名后会否树立个人名医威望?再经各方面反复讨论酎酌,
一致认为贝润浦已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年中医权威人士、领军人物,其文章和新理论早已烩炙人口,
『文汇论坛』此文以贝润浦真名署名,更显『文汇论坛』的权威性,而且与文题相得益彰。
於是,1986年12月12日星期五,在《文汇报》头版『文汇论坛』上,以显著地位全文发表了署名
贝润浦的文章:〝名中医并非一定要老〞。
文章以幽默、精辟的笔法揭示了为何习惯认定现代名中医一定要老?而古今历代名中医并非老而成
名的实事趣例,结合当今中医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乏术的现状,一针见血指出中青年中医上不去,关键
问题是扶持力量不够,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并引用宋代苏轼〝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
则其实不长〞的名言,论证名医不是靠捧出来的,胸中无术,徒有虚名,则〝其名不行〞;而对有真才
实学的中青年人士,不能压制排挤,要放手让他们在竞争中显露才华峰芒,并为其正名,使之〝其实亦长〞,
鼓励他们努力拼搏,多出成果,争取荣誉。文章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看到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中青
年中医,青出于蓝而胜于篮,也能被列为新时代的名医。
全国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得知《文汇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振兴中医事业和人才的好文章,特别是
广大中青年中医为有大报撑腰,能在学术上承上启下大展身手、宏扬伟业而振奋,人手一报,竟相争阅。
许多专业学术机构还组织学习研究,各地卫生部门也更加重视培养名老中医接班人特别是中年中医精英。
一时洛阳纸贵,当天的文汇报销售量大增,而贝润浦也更成了当时国内外著名人士中的耀眼星芒,科技
界、医药界钦佩的全国名中医中最年轻的权威人物。